第六章 佛陀6
如果修行,有光明的心,就算明天会死,光明的心也不会死,死亡时也许会失去一切,色、身、财、物都会消失,但光明的心和宁静会一直陪着你;而如果不修行,没有光明的心,看待世界都是负面的,就会觉得什么事都冲着你来,连看自己也都只看到负面的,生命就会变成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战争。---法王如意宝
梦灵在与公公无声的交流中,感应到了公公的愿望。原来,公公一直与其母亲之间爱的能量受阻,他一直没能对母亲表达出他的爱,其母亲临死时,他也最终没能喊出一声“娘”。由于潜意识里一直存着对母亲的恨,嫌她在他小时候遗弃他,他也一直没能对其母亲尽过儿子的孝道,现在自己病得卧床不起的时候,想起了母亲一生的辛苦,内心愧疚不已,但又无法消除,也没有办法去表达,有内疚感的人通常都会以各种疼痛来惩罚自己,甚至不惜出意外事故,造成外伤和疼痛,以此以为可以逃避良心的谴责。而公公的心脏病,肺癌与他对母亲的愧疚感关系极大。
愧疚感往往是众多悲伤情绪的源头,持续精神鞭笞的原始驱动力。那么这一点从何而来?到底是什么在驱使这种鞭笞?到底怎么做才好?这一切是不是都让人感到无助?
梦灵做的第一步就是找出了公公情绪中和愧疚感有关的那部分。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件即傻又毫无必要的事。愧疚感是一种隐性的,潜伏性很好而又有些狡谲的情绪。愧疚感像是在夜里私来的小偷,明明已经在家中定居,却又高明地让人无法感知得到他。
a君有着一颗脆弱的自尊心。当他走在街上独自沉思时,一个人忽然走上来对着他吐痰,咒骂,疯狂地打手势。他几乎惊呆了,做不出任何反应,就那么站着,直到他做完走开。
这件事就这样长久地压在他心里不能释怀。他并不知道他当时是什么感觉,整件事只是不断地在他脑海重演。他觉得自卑;觉得愤怒;觉得害怕。终于有一天,他意识到他其实是在为那件事自责。他恨他自己为什么没有表现得强硬些,最糟的是他似乎觉得他真的有错,理应被那样对待。
看到这儿,有的人可能会想,这太荒谬了!但是这并非那么不寻常。一个心理学家说,很多在童年时期受过心理创伤的人会陷入自我批评中。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父母是全知全能的。一个完美的存在怎么会犯错?当父母指责他们,那么一定是他们自己哪做错了,而不是批评者的错。
公公小时候被母亲遗弃,由奶奶带大,他会觉得是自己犯了什么错,自己不够好,才会使得他的母亲带自己的弟弟妹妹而不带他,后来,他心里一直怨恨母亲,也未尽孝,更使得他心里愧疚无比,但他自己意识中还是不愿意承认的。
第二步是承认这么一个事实,让公公承认他小时候是无助的。他对母亲的行为无能为力。长大以后他其实也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只不过被他的过去拖着前进罢了。
认识到这一点能使他免于无意义的自责。即使不够,至少可以给自己一点尝试去治愈的空间,去进行下一步,使自己远离痛苦。坦然接受他心底的痛,不必特意去回避那些悲伤的情绪。试着轻松些来面对他的悲伤,试着怀着一颗怜悯之心来对他自己,让愧疚感走开。当公公开始接受他内心的愧疚感,懂得不去让它阻挡他的前路,他会发现它们不日就要离他而去了。这便是所有的关窍。如果公公还因着愧疚感挣扎,否认这种情绪,假装其并不存在,反而会被这种情绪所困,变得愈加消沉。
心理学家和心灵导师都强调改变现状的关键在于能够感知到事情的发生。
感知是做出转变并加以控制的关键性一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改变可能是缓慢的。既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可能依然持续作用于自身,毕竟情商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提高。可是,一旦感知到问题的存在,改变就已经开始。
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愧疚感并不意味困扰和痛苦就不会发生。很多时候,某种形式上的补救措施是很有必要的。一个男人暂称他为b君吧,从一家店里偷了东西,但他并没有被当场抓住。那么他是怎么弥补这段过失的呢?b君试着回去为他偷了的东西付款,可是他们说商店的收银系统没法让他这样付账。于是他想到一个好办法:回到商店,买了一堆东西。但是在买好以后,他把买到的东西又放回货架,空手出来。当然,公公的情形显然不能像b君那样去弥补,但梦灵已经知道怎样去消除公公对其母亲的愧疚感了。
现代佛教和以往传统佛教最大的区别在于:由于过往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佛教告诉大家,如果你做了亏心事,上天会来惩戒你;
然而现代佛学会谈到说,其实所有的轮回和地狱都存于人自我内在的潜意识当中,当人的生命结束的时候,并没有存在外界的神灵来评判我们该去地狱还是天堂,而是我们自我内在的深层良知产生自我评判的标准,幻化成黑白无常来评判自己是否值得选择好的轮回去处。甚至于,不论你做过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没有足够的信任和信心,即便是佛祖来迎接,自己都不敢接受。
在《西藏生死书》中有这样的说法:佛带着明亮的黄光而来迎接每一位灵魂,可是有的中阴身(灵魂)害怕、担心自己不配这样明亮的黄光,而宁愿选择微弱的代表人道的白光(当然在这些光面前灵魂本身并不知道它们代表的意义),觉得微弱、柔和的光似乎让自己更加能够接受,因此便会不自知地重新进入六道轮回的路。因此,其实不是佛祖不爱我们、要惩罚我们,只是我们不饶恕自己、觉得自己不配得,才会不敢选择美好、而去到地狱!
这和做人是一个道理,当我们不认同自己,即便有了好的发展机会,我们也不敢接受;即便有个优秀的人来爱我们,我们也不敢接受,因为不认为自己配得这份老天给与的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已经评判了自己的去处,我们的心选择了我们自己的路。
黑白无常的引领力量,实际上就来自于我们平常所说的罪恶感和愧疚感。如果一个人经常感觉到自己说话没有底气、虚弱,甚至表现在身体上的虚弱,往往是由于在潜意识中积存了太多的罪恶感和愧疚感!当我们越是不承认和面对自己的罪恶感和愧疚感,它们就只会在体内不断积压,然后成为自我评判的一个假象,让我们最终无法道向菩提。佛祖和上帝从未怪罪人,是人自己怪罪了自己,并且制造了关于恐惧的世界,不相信自己可以被无条件地被接纳和爱,而这个信任的最后一关的阻力,来自罪恶和内疚感。
比如,母亲对父亲有歉疚却不愿意面对和承认,而采用愤怒和指责的行为来掩盖深层的歉疚,孩子可能同时承接母亲对父亲的指责和愧疚感!这个孩子如果承接了母亲对父亲的指责和愧疚(这本不属于一个孩子的权利),因此会同时对父亲在更加深层的潜意识当中存有一份更深层的内疚。如果父母关系彼此没有什么沟通或者连接,然而每个人都对孩子很好,孩子也会产生过于接受的内疚,然后对父母非常逆反。他会感觉接受了父亲过多的爱,因为其中一份应该是给母亲的;而对于母亲也同样,他会感觉接受了母亲过多的爱,因为其中一份应该是给父亲的。因此他可能用愤怒的方式,对父母表达愧疚。
如果没有能够真实地接受或者尊敬父母,就会对于父母产生更深的内疚,过度愧疚会让人们在伤痛之外加上层层的恐惧和焦虑,然后变成一种有碍于行动的阻力,让人们的注意力被引向内疚的感受,而非为事实负责、解决问题的行动上。
真正的原谅来自于自己,就算别人原谅了自己,可是当我们放弃了自我的责任权,也就放弃了自我的话语权。因此这样的人总是会慢慢地觉得自己不敢为自己争取、说话没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