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令应道:“正是。”
随着应征的人员陆陆续续抵达,军队的编制也该着手进行了。
例如楼令是“上士”的爵位,问题在于没有带满一个“卒”所需的四乘战车和一百名士兵,自然需要由上位者来安排编制所缺的空额。
郤武翻了一下木框里面堆得满满的竹简,挑挑拣拣一小会,抽出其中的四根竹简交给楼令,一边说道:“确认一下,没有问题就落实下去。”
楼令接过竹简仔细看了起来,每一根竹简都有一名主事者的名字,附带携带了多少战车或多少士兵。
只要楼令答应下来,他们便是临时调到楼令这一“卒”的同袍了。
而那个木筐里面的竹简,其实就是前来报到的人主动汇报,有人记录之后用来应对像现在这种情况。
过后,得到兵力补充的楼令,相关记录同样会被写在一根竹简上,提供给某位能够指挥一个“旅”的下大夫爵位的“旅帅”去挑选。
“需要补充战车、兵器或甲胄,开拔之前务必做到充分,要不然你知道后果。”郤武进行提醒,也是在做警告。
楼令知道带来的“徒”是什么情况,要做的是敦促补充进来的那一批人,严肃应道:“唯!”
什么“唯”呢?用这个字作为回应,就是“唯命是从”的意思。
楼令可不会讲究,补充的人员到位之后,互相之间先报名,再敦促补上来的“两司马”和“伍长”,说道:“可不敢有任何疏忽大意,该找‘司戈盾’、‘司弓矢’、‘贰车’就去找,要不然我只能上报,再另外补充人手。”(注)
得到安排补充再被退货,下场一定不会好到哪去,没有人愿意接收的话,纳赋是绝对纳不成了。
一旦纳不成赋?等着被记过,累积到一定次数,可是会被回收封地的!
………………
春秋时代纳赋的人虽然会自带武器与保障后勤,但还是有明确的后勤体系。
一个军团有一名侯奄,身份相当于后勤装备部部长。
“司戈盾”来保管以及外租公家的兵、戈、盾牌。
“司兵”则是负责为缺员的编制补充士兵。
“司常”专门来保管战旗。
“司鼓”可以领取到各种战鼓与金器(所谓的金器,指的是退兵时敲击的青铜罄)
“司弓矢”担负保管各种种类的弓以及不同款式的箭矢。
“贰车”是负责补充战车的保障官员。
楼令的这个“卒”之中,他自然是“卒长”,麾下的两名“两司马”是老楼家的族人,另外两名是临时补充进来的人,他们分别叫霍余和屈武。
更下面的“伍长”之中,同样半数来自老楼家。
这个其实也是楼令作为“卒长”能够给族人争取到的福利了。
有一点需要知道的是,不管楼令还是霍余、屈武,他们的前缀只代表来历,并不是“楼”地、“霍”地、“屈”地的主人。
等待哪天楼令获得了整个“楼”地,那个时候“楼”才是他的“氏”。
楼令本以为人员到齐之后会马上开拔,情况却不是那么一回事。
“左右看齐,注意与袍泽的间距。”
“听令!举戈,踏步……进!”
“止步!”
“向后转!”
“左右看齐,保持好间距。”
“注意!举戈,踏步……进!”
楼令是“卒长”,负责训练与磨合麾下的这个“卒”。
能够让军伍快速磨合的无疑是训练队列,再来也能训练好士兵的服从性。这个道理无论在什么时代都通用,哪怕到现代各国的军队也是从队列开始训练。
另外,楼令这个“卒”已经分配到一个“旅”的编制之下,顶头上司叫郤武,听说是郤至的堂兄。